(资料图片)
距离读完第一部待探索的作品还有一些时日,所以我打算先给系列3开个头。本文所要阐释的广义均势体系仅仅是一个理论模型,却也是构成后续探索工程理论基础的一部分。【两个起源】 对人类文明而言,奇点大爆炸促成了法则向规则的下探,并实现了规则的可视化;而无论是什么层次的法则,无论是法则还是规则,无论人类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可能知晓这些法则和规则,均势体系都贯穿始终,因为这一体系有一个永恒的使命:世界(泛世)平衡。此为均势体系的远端起源,亦即纵向起源。 当今世界(地球)已经由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转变为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地区均势越来越成为拥有一定利益诉求的势力企图与霸权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的战略工具,大国的定点布局和小国的“第三方外交”是这一战略工具的具体应用。各方在非自愿的动态平衡中实现总体利益最大化,此为均势体系的近端起源,亦即横向起源。【宏观普适性与微观局限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宏观”与“微观”是一对相对概念;其次,我们需要清楚,对这对概念的利用是以人类视角为前提的;最后,出于分析需要,请允许我对“宏观”这一概念做出更为明确的阐释。 一般意义上的宏观事物指的是具体宏观事物,但前者实际上还包含抽象宏观事物。在后续探索过程中,抽象宏观事物甚至是主要探索对象。这一类宏观事物的特点是只有依附于人类的思维才能表现出来;换言之,人类只有主动动用思维工具才能发现它们。诚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均势体系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不同表现。 世界是在一个既定的规律框架下运作的,而同一层级的规律必须环环相扣。因此,出于维护世界平衡的需要,均势体系在宏观世界体现出一种无处不在的特征;换言之,宏观世界的高度稳定性是均势体系嵌套的结果。微观世界的某一个具体系统结构十分简单,因此均势体系在该系统中可能会失效。 上面这段话可能有些晦涩难懂,所以我为读者设想了一个高度简化的场景:夜晚,你漫步于柔和静谧的乡间小道上,抬头望向璀璨的星空时,你不禁感叹起宇宙的宏大和有序(尽管它仍然在不断膨胀);此时,你突然感觉脚下一软,抬脚一看,原来不小心踩死了一只小毛虫,于是你又摇头叹息,表示生命真的好卑微、好渺小。在这个场景中,“你”首先察觉到了维持具体宏观事物平衡的均势体系,随后体会到了由“你”和小毛虫组成的系统中均势体系的失效,最终在精神世界中演绎了维持抽象宏观事物平衡的均势体系。【三大机制】 不同于宏观世界“存在即合理”的统一设定,微观世界中个人的意义与诉求是直接现实的、具有多样性的。为了使均势体系有效地服务于后者,我们需要保证三大机制的总体正常运转。 修正机制。“正确”与“错误”是被人类社会定义出来的一对矛盾,对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人而言,两者主要表现为对立性,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应当是“正确”。为了防止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尽管这一过程的结果只是跨入了另一个系统而已),我们需要利用均势体系中代表正确一方的力量进行自我调整,外界已有的理论和经过迭代且与主流世界相契合的自我意识都是辅助这一过程的参考系。 缓冲机制。在“我”与外界之间、“此我”与“彼我”之间设立缓冲地带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原因在于均势体系对运动提出了渐变性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正确地运动(这不是道德要求,而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人基于存在而被赋予的使命),还要学会抵抗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冲击,因为这些冲击很有可能摧毁已有的正确道路,或者导致我们临时变卦。实现缓冲的手段有两个,即“无我化”和迁思回虑,前者实现的是主体客体化,后者实现的是客体主体化。可以说,缓冲机制也是三大机制的核心。 长效机制。如果说修正机制和缓冲机制在为均势体系的介入做准备,那么长效机制的目的则在于实现均势体系的完全落地。无论是突然发生的质变还是日积月累促成的质变(后者居多),都需要量变来衔接,而长效机制的工作就是铺设量变这条道路。这一机制对我们的精神力有一定的考验,而这一考验同样可以为缓冲机制所化解。 显然,三大机制是相辅相成的。【是不是万金油?】 行文至此,让我们从对均势体系的深度探讨中抽出身来,再次回归现实。对我们这一个个现实的、渴望美好未来的人而言,引入均势体系是不是万能的呢?我的回答是:是,但不完全是。 上文提到的精神力其实是精神表现力和精神潜力之和,前者一般可以通过知识储备、思维能力、抗挫能力等指标进行量化,而后者,即使是生命科学的造物,也是难以估量的。这也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像初春饰利头上的花儿一样单一而纯洁(好吧,串台了),而是处于一种正在被开发,并且时刻准备着继续被开发的状态。因此,一群成熟的人是具有社会多样性的。但是,这种多样性不能毫无节制地生长,它还需要实现与社会的良性交互,而均势体系则对个人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作有所帮助。 另一方面,均势体系的引入似乎不利于个人情感的完全表达,因为三大机制的运转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特征;其中,缓冲机制更是具有抹杀情感之嫌。 你看,这就是均势体系具有微观局限性的又一力证。